高佩璇:建議進一步推進中俄聯合考古

圖:高佩璇主席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會廳
高佩璇主席在北京參加兩會期間,就「中俄聯合考古」問題,在《中國網》發表專稿(https://reurl.cc/G57MR3):
考古學研究是一個歷史遺存逐漸發現、積累、解讀、分析和認知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黑龍江地處我國北疆,多個少數民族集聚,當地的考古工作既有學術價值,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璿多年來在與黑龍江相關部門及專家接觸中瞭解到,此前,日本、韓國、朝鮮等積極與俄羅斯開展聯合考古工作,爭奪國際話語權,導致我國在資料獲取的及時性、學術闡釋的連貫性、國際話語的權威性等層面都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加強中俄聯合考古工作不僅具有重大學術意義,而且有助於加強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戰略上的意義。結合中俄聯合考古工作現狀,高佩璿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推進聯合考古,促進學術資源共用
統籌目前中俄聯合考古的學術資源與合作基礎、構建優勢互補、互補互促的合作機制,依託濱海邊疆區的典型遺址(如克拉斯基諾城址等),與俄羅斯科研院所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聯合考古工作,建立長期、密切的合作關係。合作內容須系統、全面,包括“調查-發掘-整理-編寫報告-學術研究”,雙方商定發掘事宜、合作整理材料、聯合撰寫簡報、編寫出版報告。通過中俄聯合考古工作,使我國學者瞭解俄羅斯考古發掘操作規程以及遺跡遺物的清理辦法、著錄標準、闡釋原則,進而增進雙方的瞭解,實現中俄考古學術資源的共用,通過構建趨同性認知共同推動研究的進步。
二、提供常態經費支持 各方共促聯合考古
針對經費捉襟見肘、出國程式複雜等問題,建議從國家層面進行規劃與設計、提供政策支持。一方面提供經費保障,建議由財政部、外交部及國家文物局牽頭,設置中俄聯合考古發掘常態化專項經費,拓寬國內科研院所開展中俄聯合考古經費的來源管道、完善經費的管理政策,提供堅實的經費保障。另一方面優化審批程式,建議由國家及下轄各級外事部門優化考古人員出入境審批程式,專事專辦,有針對性地為考古人員提供便利,促進我國學者赴俄考古、俄方學者來華講學等活動的順利開展。此外,與國家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等)、學術刊物(《邊疆考古研究》《北方文物》等)簽訂長期合作協議、保證成果及時刊布。
三、科研教學緊密結合 培養國際考古人才
中俄聯合考古研究急需建設一支高水準的隊伍,為此須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畫。首先,強化業務人員的培養。建議針對我國高校及科研院所專門考古人才極其缺乏的情況,採取專崗專培、互派掛職、迅速擴編等方式,增加中俄考古在崗業務人員。同時,促進後備人才的培養。建議國家教育部門和國家留學基金委設置中俄聯合培養專項專案,吸引國內對俄相關高校利用俄語優勢,設置聯合考古特色專業,建立健全中俄聯合考古專門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並與俄羅斯科研院所簽訂長期且穩定的聯合培養協議,共促中俄聯合考古後備人才培養大計。
四、建立健全話語體系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針對黑龍江流域史前考古、渤海考古等問題,定期聘請俄方學者兼職和講學、搭建線上線下宣傳平臺、打造對俄考古專門智庫,客觀審視國際學界研究成果,進行全新學術闡釋。通過開展中俄聯合考古發掘與學術研究充實完善我國對俄羅斯境內渤海遺存及學術研究等基礎性資訊的瞭解,同時為客觀解讀渤海文化提供學術支撐。更為重要的是,從實證角度糾正和駁斥朝鮮半島學界關於渤海文化的不正言論。